胡爾沁說書場景。
每逢重大節日,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的廣大農民都以獨特的方式來慶祝,那就是要請老藝人來上幾段胡爾沁說書,讓鄉親們一同樂呵樂呵。
胡爾沁說書,就是蒙古族的烏力格爾,它是指“胡爾”(四弦琴)伴奏下的說唱故事,以口頭文學和書面文學為內容,以胡爾沁(藝人)為載體,以吟誦、說唱、拉擊、表演為表現手段的一種蒙古族曲藝形式。胡爾沁說書產生距今有800多年歷史。早在成吉思汗時就產生了,這一時期主要說唱 《江格爾》、《格斯爾傳》、《成吉思汗傳》等英雄史詩。1637年,蒙古勒津部從河套地區東遷到今阜新地區駐牧,在接受農耕文化的歷史進程中,創造出了多姿多彩、獨具一格的蒙古勒津民間文化,胡爾沁說書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 2006年,胡爾沁說書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胡爾沁說書在阜新縣主要分布在35個鄉鎮300多個蒙古族村屯,現已發展有20多個套路、70多個詞牌,有20多個曲牌、數百個曲調,內容有歷史小說和當代事件類等120多個書目。很多傳說、長短篇英雄史詩,都是由胡爾沁口傳心授而流傳至今。
表演時,只見藝人坐在炕上或椅子上,用胡爾拉、擊、彈奏各種曲牌來表現人物的感情,渲染氣氛,其表演主要是面部表情和手勢及嗓音高低,書中人物通過說書人的講述表演盡顯在人們的面前。為保護好胡爾沁說書這一蒙古族古老的曲藝形式,阜新縣下大力氣做好胡爾沁說書藝人培養。 1994年出臺 《獎勵“胡爾沁”暫行辦法》,并在蒙文版的基礎上出版了漢文版 《唐書五傳》,出版專著《胡爾沁說書》,如今,這一藝術形式正從炕頭搬到舞臺上,從農家到了城內錄音、錄象乃至比賽之中,正走向繁榮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