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科技問題】為什么是我們在規規矩矩的遵守國際科學單位制?
![]()
|
6#發表于:2010-12-25 13:22:30 - IP:123.180.*.*
RE:【科技問題】為什么是我們在規規矩矩的遵守國際科學單位制?
盡量的遵守國際上通用的科學單位制是為了交流方便,便于進行計算。美和英國因為歷史的原因,也一直在使用英制單位,但是美國并不排斥你使用國際上通用的單位制。比如螺釘螺栓你用英制也行,用通用的公制也行。只是人家很多原來使用的機器設備一直用英制,你一下子讓人家用公制,這是不可能的,就象你家用的是單桶洗衣機,現流行滾桶的。說你必須用滾桶的,你舍得扔掉單桶的換成滾桶的嗎?不會吧,除非錢多。而且我們在很多地方也沒有完全安照國際單位制來推行,比如力學的單位,在工程上就有公斤力等。只是隨著時代的變遷,要往國際單位制靠,這是趨勢,只是時間問題,現在美國等其他國家也在使用國際單位制,可能有些慢。估計就象秦皇統一度量衡一樣,總有一天全世界會很方便的使用國際單位制來進行溝通和學習。
呵呵,希望這次沒有跑題。 |
![]()
|
7#發表于:2010-12-25 14:37:42 - IP:218.186.*.*
|
![]()
|
8#發表于:2010-12-25 15:26:37 - IP:123.180.*.*
RE:【科技問題】為什么是我們在規規矩矩的遵守國際科學單位制?
計量是研究測量的科學,是所有科學賴以發展的支柱。從人們的日常生活,工業、商貿、醫療、國際貿易,到最尖端的科學和高新技術領域,計量時時刻刻都得到實際的應用。可以說,沒有計量,寸步難行。這就是為什么,從古至今計量始終受到高度重視的原因,這也是為什么計量學如此迷人,它的發展和提高成為各國科學家孜孜不倦永遠追求的魅力所在。從事科學前沿和高新技術研究,很少有其它科學能像計量學那樣,可以指揮相關領域科學的發展,評估它的成就及其經濟效益。很少有其它領域能像計量學那樣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持續不斷地追求精度改進,并以更好的手段滿足最新的測量需求。
計量學成功的秘訣在于,它是所有科學發展的技術基礎,它的重要作用無需人們頌揚。任何工業產品、商業交易、科技成就、科學實驗的背后不可能沒有計量的支撐。計量有力地支持了科技的發展、經濟的增長。計量學總是利用世界最尖端的科學前沿技術,復現計量單位,建立計量標準,但同時計量又是支持其它科學發展的技術基礎。這樣,計量往往被人認為很神秘。這樣,雖然人人需要計量,處處利用計量,但計量的意義和作用卻很少為因計量受益的人們所認識和理解。這是國際組織把每年的5月20日作為世界計量日的原因之一。通過慶祝國際計量日活動,加大宣傳力度,使人們充分地認識計量,自覺地使用計量,有力地支持計量,使計量更好地為工業、科技、貿易和國民經濟的發展服務。 正確認識計量的經濟效益 在經濟社會中,追求經濟效益是許多工作的出發點和目標。計量的經濟效益除檢定、檢測的顯性效益外,主要體現在維護正常的經濟、市場秩序,保證公平的交易,打破技術性國際貿易壁壘,提高產品質量,正確評定科研、科技水平上。據統計,在工業化國家,計量對國民生產總值(GNP)的貢獻占4~6%,計量的投入/效益比達到1/(5~37)。應該說,計量的經濟效益是很高的,特別是在高科技的航天領域,計量上的任何微小的差錯有可能導致整個航天工程的失敗,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如1999年,國外一枚探測火星氣象的衛星,就因為計量數據單位上的差錯,使衛星沒有進入預定軌道,進入火星大氣層損壞。僅太空飛行器本身的造價就達1億2千500萬美元。可見,計量對保證產品質量、可靠、安全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所以,難怪一些精明的企業家認為,計量是"造錢的機器",加強計量是企業"降低成本,最容易實現的一種手段。" 由于計量的隱性經濟效益并不被人們所普遍認識,廣泛宣傳計量的地位和作用成為計量學家的一個重要任務。開展"世界計量日"活動,正是這樣的一個機會。 米制的建立: 由于世界各國采用了相互不同的測量標準器具、不同的測量單位和測量方法,因而大大阻礙了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和貿易往來。到了18世紀,隨著世界經濟和貿易的飛速發展,統一各國計量單位制的問題提到了議事日程上。 米制是在18世紀末由法國創立的一種測量單位制,它以經過巴黎的地球子午線的四千萬分之一作為長度單位。定名為“米突”(米);以米的十分之一長度為立方作為容量單位,定名為“立特”(升);以一立方分米的純水在4攝氏度時的重量(質量)作為重量單位,定名為“千克”(公斤)。這種制度是十進位制,完全以“米”為基礎,因此得名為“米制”。 法國政府根據科學家們實地測定敦刻爾克到巴塞羅那之間的地球子午線的弧長和給定體積純水的重量的結果,制成鉑基準米尺和鉑基準千克,保存在巴黎檔案局,并從法律上分別賦予這兩個基準以“1米”和“1千克”的值,但是,不久以后發現“檔案米”比經過巴黎的子午線四千萬分之一的長度約短0.2mm,而“檔案千克”也不是準確等于一立方分米的純水在4攝氏度時的質量。 1872年法國政府邀請一些國家派代表到巴黎召“國際米制委員會”,有24個國家派了代表。與會代表贊成普遍采用“米制”,并認為應該按照巴黎檔案局保存的和“米”和“千克”復制出一些原器分發該各國使用。1875年3月1日,法國政府召開了“米制外交會議”,有20個國家派出了政府代表和科學家出席。會議批準了國際米制委員會的建議。1875年5月20日正式簽署了“米制公約”,俄、法、德、美、意等17國外交代表,分別代表本國政府在公約上簽字。他們認為米制公約為國際通用的計量單位制,并決定成立國際計量委員會和國際計量局,組織制造鉑合金“米”和“千克”原器。到1889年,國際計量局完成了“米”和“千克”原器的制造工作。同年在巴黎召開了第一屆國際計量大會,從所制的米尺和砝碼中,選出了作為統一國際長度和質量單位的砝碼,成為米制的“國際原器”,有國際計量局保存。大會還批準將其余的米尺和砝碼發給米制公約簽字國,作為各國的最高計量基準器。各國的基準器定期同國際計量局的國際原器比對,保證其量值一致。至1985年12月,共有47個國家參加了米制公約。我國于1977年5月20日參加該公約。 米制雖然有許多優點,但存在局限性。當時規定的測量單位,只涉及生產和商品交換中一些常用量的單位。但是,僅僅長度、質量、容量等單位遠遠滿足不了物理學和技術科學研究工作的需要。隨著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米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出現了許多單位制,如厘米·克·秒制、米·千克力·秒制、米·噸·秒制等,還出現了一些不屬于任何一種單位制的制外專用單位,如"馬力""毫米汞柱""克拉"等。這樣一來,單位制又多起來了,特別是許多國家還有本國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單位制,由于多種單位制在一個國家內并用,互相之間又缺乏科學聯系,實際應用時不得不進行復雜的換算。這就不僅造成了人力、物力和時間上的巨大浪費,而且也嚴重妨礙了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與國際經濟技術交流。因此,進一步改進和統一計量單位制,又成為人們十分關心的問題。于是,在國際計量委員會的組織下,科學家們在原有米制的基礎上,建立了更為科學、更為簡單、更為實用的一種新的單位制,即1960年第十一屆國際計量大會正式通過的國際單位制。 國際單位制的產生: 1948年召開的第九屆國際計量大會作出了決定,要求國際計量委員會創立一種簡單而科學的、供所有米制公約成員國均能使用的實用單位制。1954年第十屆國際計量大會決定采用米、千克、秒、安培、開爾文和坎德拉作為基本單位。1960年第十一屆國際計量大會決定將以這六個單位為基本單位的實用計量單位制命名為“國際單位制”,并規定其符號為“SI”。以后1974年的第十四屆國際計量大會由決定增加將物質量的單位摩爾作為基本單位。因此,目前,國際單位制共有七個基本單位。 國際單位制的基本單位為米、千克、秒、安培、開爾文、摩爾和坎德拉。 國際單位制有兩個輔助單位,即弧度和球面度。 SI導出單位是由SI基本單位按定義方程式導出的,它的數量很大,在這里列出其中三類:用SI基本單位表示的一部分SI導出單位;具有專門名稱的SI導出單位;用SI輔助單位表示的一部分SI導出單位。 其中,具有專門名稱的SI導出單位總共有19個。有17個是以杰出科學家的名字命名的,如牛頓、帕斯卡、焦爾等,以紀念他們在本學科領域里作出的貢獻。同時,為了表示方便,這些導出單位還可以與其他單位組合表示另一些更為復雜的導出單位。 國際單位制是計量學研究的基礎和核心。特別是七個基本單位的復現、保存和量值傳遞是計量學最根本的研究課題。 |
展開帖子列表